随着社交电商进入下行期,各类社交电商平台暴雷事件频发。从暴雷的主要原因来看,有内外两种因素。
外部因素,以政策收紧、监管整顿、行业软环境恶化为主。
内部因素,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矛盾(高管创始人矛盾、股权纠纷、管理团队整体离职、内部违规等),财税危机,突发舆情事件,突发违法违规事件造成的法务危机,产品质量问题,消费者纠纷,供应商与渠道危机等。
近年来,社交电商市场中的暴雷事件成因复杂,多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。但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说,外部因素通常是针对全行业的,且具有一定的确定性、长期客观存在性,因此应对策略有共同的参考价值。而内部因素则是企业的内部隐患,在突发因素的刺激之下,容易导致生存危机。
今年8月份爆发的贝店商家讨债事件,是今年社交电商领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风险管控失当案例。
贝店危机回顾
贝店,是中国最大的母婴电商贝贝集团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。贝店创立于2017年,是一个免费手机开店平台,一方面以“人人皆可开店”的理念,吸引创业者开一家自己的店,另一方面,整合了大量的供应链为店主提供商品。贝店平台为店主开发了一整套手机开店工具包,为供应链提供一件代发、客服售后等服务。
从运营逻辑来说,许多社交电商平台与贝店模式类似。贝店比一般的社交电商平台更具有优势的地方是它的流量来源,它有贝贝网导入的大量优质母婴用户群,并且有贝贝网这个知名品牌的支持。此外,贝店还获得了多轮融资。因此,专注于母婴社交电商的贝店一跃成为社交电商的头部品牌,在2018-2019年,GMV飞速的发展,到2019年的巅峰时期,贝店的会员用户数突破5000万,单季度订单量突破亿元。
2021年8月,几十名贝店商家到贝贝集团大楼,拉横幅讨要货款,引发了媒体的大量关注报道。此后,商家们组团在贝贝集团总部蹲守,连续十多天到贝贝集团总部追讨货款,并集中退店、追要保证金、下架商品,并向公司所在地的区管委会、市信访局和主流媒体等投诉,造成大量的负面舆情酝酿。此后,贝店平台大量商家、店主流失。
据不完全统计,贝店本次拖欠商家货款金额超过2.7亿元,涉及了平台上约3000个品牌商家和供应链。而贝贝集团旗下的贝店业务版块团队也被爆已经整体裁撤,创始人张良伦在事件中个人遭遇了网络风暴。
此次商家货款危机的起因被认为是贝店方将商家的货款挪作他用,借此扭转集团盈利不善的颓势。
此事爆发后,包括新浪财经、中国经济网、凤凰网、腾讯网、新京报、潇湘晨报在内的大量主流媒体,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报道,以亿邦动力为代表的互联网、社交媒体平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的网曝。事件还对社交电商行业造成连锁反应,大批供应链商家由此纷纷下调对社交电商平台的信用阈值。有商家明确表示,以后再也不给社交电商供货了,并收紧了与其他社交电商平台的合作。此外,在黑猫投诉、电诉宝等投诉类平台上,贝店拖欠商家货款的负面投诉已经超过了3000条。新浪微博上,#贝店拖欠货款过亿#的话题有超过163.7万阅读量,而百度上“贝店拖欠商家货款”的相关结果多达30万条。
抖客网,贝店究竟做错了什么?" src="http://www.hscbec.com/game/https:/www.fcfp110.com/upload/editor/2021/1212/L7a91XEFjQu00w33i2MngJw19vJbModurOSeKCZ3.png" title="" />
(商家讨要货款事发前的贝店)
截至目前,贝店拖欠商家货款事件尚未落幕。
贝店财务危机肇始
贝店的财务危机不是突发的,而是企业经营问题累积、舆情危机、风险管控失当的结果。在爆发商家集中讨债事件前,贝店的三个举动导致了与商家的矛盾激化。
一直难摆脱低盈利的状态,持续上新项目,找不到突破的增量业务
贝贝集团创立于2014年。在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,就实现了月销2亿元、估值10亿元。
贝贝集团先后获得多轮融资,其中C轮与D轮均为1亿美金,历次投资机构包括今日资本、新天域、IDG、创新工场、襄禾资本等。2016年的D轮融资是最后一次融资。
而贝贝集团长期依赖资本输血来维持快节奏、高投入、大营销的局面,并且频繁在各互联网赛道切换。
2017年,垂直电商正火,推出贝贝网,入主母婴赛道。
2017年,社交电商出现,集团转换赛道,推出贝店。此后,贝店依靠贝贝网的强大流量优势和资本的加持,迅速在社交电商领域打开了天地,成为社交电商的领航者。然而,贝店一直饱受纷争的困扰。
2019年,库存电商成为风口,贝贝集团开通贝仓网,主打品牌特卖、正品折扣,为大品牌去库存,对标唯品会。除了线上APP,还对标唯品仓,配合开设线下的实体店贝仓,而贝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。此后,各地开设的贝仓先后关停。
为了寻找到新的出路,2019年下半年,贝贝集团又推出了电商导购平台贝省,主打购物返利。
2020年1月,贝贝集团上线了贝贷APP,进军助贷金融。除借款产品“贝贷”之外,还有“贝分期”,还支持手机话费充值、购买腾讯、爱奇艺、芒果TV、优惠会员,以及由票务出行服务(火车票、飞机票、酒店),但后来这一行业因为国家的政策限制而全行业退出。
到了2021年4月,也就是在发生商家讨债事件前的3个月,贝贝集团又上线了一个主打自主品牌产品的希美APP。
2021年8月,在发生商家讨债事件后不久,贝贝集团宣布,贝店由社交电商平台转型为电商导购平台,成为天猫、拼多多、京东三大平台电商的导购返利助手,这标志着贝店的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外界认为,除了行业政策的因素,贝贝集团之所以频繁在不同的赛道中跳来跳去,主要原因是得势不得利,虽然声势浩大,但频繁上新的业务,要么遭遇政策封禁,要么盈利能力薄弱,要么遭遇舆情风波,导致陷入了泥潭中。
贝店饱受涉传违规风波困扰
贝店创立仅不到两年,就已经成为社交电商的龙头品牌,而围绕在社交电商整个行业头顶的三级分销阴影,是所有品牌的“共性”。贝店也难逃涉传的困扰。
早在2018年12月10日,中国网科技就曾报道贝店被指传销运营,当时,贝店回应称是因为社交电商还未被深刻了解。
2019年5月23日,中国经济网刊登名为《贝店陷传销质疑 售后被吐槽“形同虚设”》的文章,报道有消费者在网络投诉中称,贝贝集团旗下的贝店由于存在“入门门槛费”和“拉人头”怀疑其涉嫌传销。
2019年7月16日,长江商报报道贝贝网屡因泄露用户信息上黑榜,转型贝店陷传销质疑。
原标题:【从社交电商领头羊,到跌落神坛,贝店究竟做错了什么?】 内容摘要:随着社交电商进入下行期,各类社交电商平台暴雷事件频发。从暴雷的主要原因来看,有内外两种因素。 外部因素,以政策收紧、监管整顿、行业软环境恶化为主。 内部因素,主要表现在企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zmt/57635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